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智能制造現今的發展得到了政策的支持,科技的發展也為智能制造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很多企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步。但在這一系列的發展的背后,智能制造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智能制造面臨的問題
1,核心技術不能跟進
近幾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整體發展迅速,但高端裝備及應用系統創新能力不足,芯片、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工業軟件等關鍵技術裝備與軟件系統仍然依賴國外。目前,我國近90%的芯片、70%的工業機器人、80%的高檔數控機床和80%以上的核心工業軟件依賴進口。這造成國內智能制造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制約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國產芯片特別是核心芯片自給率不足,基礎技術和底層產品跟美國依然還有很大差距。工業機器人生產的產業鏈下游,多數廠商承擔系統二次開發、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務等附加值低的工作。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整體性能與國外先進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數控機床發展整體呈現大而不強態勢,高端數控機床及數字控制系統高度依賴進口。關鍵功能部件的缺失使國產數控機床在精度、精度的穩定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和德國、日本機床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2,產品化能力較弱
在高端裝備領域,國內實驗室原型設計能力并不落后,在高精密儀器和關鍵元器件制造能力上已逐步追趕,但產品化和商品化能力較弱。
我國孵化器專業化發展趨勢明顯,但普遍存在專業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首先,專業服務能力不足。專業孵化器,顧名思義就是要具有特定的專業技術背景,擁有相應技術專家綜合把控,擁有相應的專業管理團隊,因而要比一般的綜合孵化服務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但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孵化器軟件服務能力較薄弱,除提供場地出租、物業管理及代辦入門這些基礎服務外,缺少技術服務、創業輔導、投融資、人才培訓等專業化的增值服務。其次,專業資源整合力不足。專業孵化器相對綜合孵化器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由于專攻一個行業,具有技術、人力、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專業孵化器有能力整合業內技術領先的研究機構和規模較大的企業共同建立技術服務平臺,這些機構和企業在行業內的資源協調能力也為孵化器提高了專業服務水平,使孵化器易于實施技術研發,便于知識溢出與技術共享,利于加速產業調整,促進產業升級。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孵化器與資本、中介、人才、市場等創業要素結合不夠緊密,整合社會資源能力不足。第三,產業集聚力不夠。由于專業孵化器的專業分工帶來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加速了產業集聚,快速形成了集群效應、擴散效應,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目前我國很多孵化器缺乏高素質、有經驗、有專業能力的管理人才,使得孵化器運營效率不高、孵化效率不高,沒有實現作為區域新興產業發源地的原初功能定位。
3,梯度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智能制造人才總量短缺, 人才梯度建設待完善,目前的教育培訓機制難以滿足智能制造對復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根據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聯合發布和《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未來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將面臨大量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和電力裝備領域的人才缺口都將超過90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新材料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缺口將達103萬人;航天航空裝備、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三大領域都面臨40萬人以上的人才缺口;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將達26.6萬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缺口將達10.6萬人。
4,商業化的產業基金支持少
智能制造企業融資需求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杠桿作用。資金規模與實力是智能制造行業的重要壁壘之一。以智能制造裝備為例,智能制造成套設備涵蓋研發、設計、生產、安裝、調試以及客戶驗收等多個階段,項目實施周期一般較長,一般產品生產周期短則幾個月,長則超過一年,而新開發產品的周期更長。在業務結算方面、智能制造裝備企業標準零部件采購中,主要采取貨到全額現款結清方式,而銷售客戶一般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包括預付款、發貨款、驗收款、質保金等,貨款回收周期較長。因此該行業企業一般均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而且越是在業務快速發展階段,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越大。而根據德勤研究給出的數據,截止2013年,政府給予的企業智能化升級轉型補貼占比已經達到了25%。在“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等相關政策推行以后,各地政府給予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的支持力度都在增大。但政府的財政支持并不能只局限于支持與補助,而更應該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幫助企業拓寬融資的渠道,形成多樣化的融資產品,如融資租賃、融資擔保以及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等。
針對智能制造的幾大解決方案
1,用戶需求多樣化,供應商團戰打造生態圈才是王道
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逐漸深入,用戶企業之間的差異性愈發明顯,部分領先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從3.0邁向4.0的道路,而還有大量企業還在裝備數字化和自動化層面起伏;有些企業不惜重金打造示范,更多企業對成本十分敏感,希望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效果;有企業主雄心勃勃愿意嘗試新技術,也有企業謹小慎微,只愿意小步快走。同時,隨著應用行業領域的鋪開,更多行業選擇也對裝備或解決方案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本領域擁有更專精的細分專業知識和更靈活的應對需求能力才可能獲得訂單,贏得市場。
為此,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們意識到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團隊作戰才是未來搶灘制勝的法寶。打造生態圈,將逐漸成為智能制造領域最熱門的詞匯之一。
2,系統集成商“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保險或將跨界成為突破口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超級一線城市上海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大部分固定資產規模在1億以下,極少數體量較大的也不超過10億。作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關鍵角色,系統集成商的“輕資產”屬性十分明顯。這個特點同時也會帶來貸款難的副作用。與此同時,系統集成商常見的人員短缺、現金流不穩、工期難確定等問題也仍然普遍存在,大大影響了系統集成商承接訂單的數量和規模,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為規避和對沖潛在風險,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自主探索利用金融、保險工具與用戶共擔升級轉化風險、共享升級轉化成果的新項目推進模式。
3,新技術和制造業相互開放,才能共同進步
雖然說工業通常只對成熟技術感興趣,但是智能制造的智能兩個字讓廣大科研人員產生了無限的聯想。
除人工智能外,像是全球最熱門的CPS、窄帶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OPC UA+TSN、機器視覺等前沿技術都將智能制造看作為一個進入工業應用的敲門磚和試金石。與此同時,智能制造的眾多需求,如數字雙胞胎、信息貫通、柔性制造等也確實需要大量新技術成果的支持。可以想見,新技術是否能有效對接和落地同樣是未來幾年內智能制造發展可能的瓶頸之一,這也同樣是上海打造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最大挑戰。
4,智能制造的專業教育培訓,或許是解決未來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
成熟市場的培育和高端人才的培養是上海現階段智能制造發展的兩個最大瓶頸。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有供需雙方都理解一致的產品標準、商業模式和道德準則,以及明確的項目執行流程。智能制造的市場距此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由于制造企業發展狀況不平衡,以及對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同,系統集成商與新客戶的前期溝通交流成本極高;經過數月的培訓式溝通,用戶最終跳過集成商自行搭建系統的案例也并不罕見。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對既懂信息化、自動化又懂工藝流程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很高,但是此類人才可遇不可求,能滿足其中兩者已屬難得,而自主培育周期往往又很長。
怎樣看待智能制造的未來發展
第一,智能制造相關政策設計與體制機制改革將會進一步加快推進并落地實施。2018年4月11日,發改委聯合科技部、工信部等八部門出臺了《關于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的意見》(發改產業〔2018〕558號),以加強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預計,中興事件后,我國政府將產生更強的改革緊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將會進一步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相關產業政策的完善和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更加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以解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如國家近十幾年來,一直通過863/973/核高基等國家級科研計劃對關鍵器件進行支持,投入巨大,但真正能夠轉化為實際產品并量產的成果很少,其中關鍵一點就是科研界與產業界的脫節。實驗室測試通過并不意味著能夠量產,如何保證量產是需要從設計一開始就考慮的。但科研項目評審只要能夠提供幾顆樣片,演示出所需性能即可拿到尾款,這就決定了很多科研單位選擇的架構本身就決定了成果只能交差,而不能量產。
第二,智能制造關鍵技術領域的國產化替代成為未來發展大勢。從長期來看,此次事件將促使中國加快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研發和薄弱環節的突破,以產生一批顛覆性的技術成果,包括在通信行業中5G技術和高速光電芯片、通訊芯片以及由此而延伸的新材料、關鍵元器件、應用系統等領域,以加速占領技術高地和實現國產化替代。同時,在政策上也會加速支持和鼓勵自主研發商品在市場上的應用。比如在芯片領域,國產芯片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關鍵制約是沒有機會投入到市場中實用,從而進行優化迭代。因為芯片(尤其是通用芯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并不是說投入多少錢或者掌握了某項技術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而是需要長期積累和持續迭代。
第三,構建市場化的生態體系將成為我國搶占智能制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舉措。在局部競爭優勢不強的情況下,系統化的優勢將凸顯出來,如蘋果的CPU性能不如英特爾,但它在技術鏈上的優勢卻能夠讓它霸占手機市場。可以預期,未來我國將圍繞技術、產品化、人才、資金等關鍵短板要素,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全面布局有利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生態體系。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市場化機制,因為無論是技術突破,還是人才培育、資金投入,最終是為了出科技成果與產品化,而如果科技成果交易不了、產品化不了,所有的投入都是無效的。而時至今日,我國實際上依然未能真正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機制,諸如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財稅體制、資金投入等。在我國《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中,明確把“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不同領域企業緊密合作、協同創新,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智能制造發展生態體系,這實際上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推進智能制造的內生動力。由此也可以預期,以市場資源配置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業創新服務型的平臺類企業將會迎來有利發展時機。
智能制造的發展需要需要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協調好科技發展和企業進步的關系也是智能制造的關鍵點。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